综合新闻

辛育龄:无影灯下不老松

来源:电化学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年06月10日 11:02:38

来源:北京日报 | 作者 宗春启

从1947年到现在,他使用手术刀的历史,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了!

辛教授,年轻时是“手术迷”,年近八旬了还是个“工作狂”。我们无法阻止光阴的流逝,只能祝愿:辛教授永远年轻,好给病人多解决点问题。

电化学治癌的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?说来话长。“文革”前,毛泽东号召西医学习中医,辛育龄脱产学习一年之后,觉得自己能掌握并用的上的,只有针灸。那时针刺麻醉在西安第四医院已经问世,用针刺麻醉做了阑尾切除和剖腹产手术。辛育龄想,如果在做开胸手术时用针刺麻醉,那对病人术后的恢复倒是非常有利的,但是针刺麻醉效果究竟怎么样,得试一试才知道。他决定先拿自己做实验:他患有慢性阑尾炎,本来用不着动手术,为了体验一下针刺麻醉的镇痛效果,他躺在了手术台上。“梨子”的味道他尝到了:切开皮肤时的疼痛是可以忍耐的,但是内脏的牵拉反应是很难受的。不过,针麻可以用于肺切除手术,因为肺没有痛觉神经,不会出现牵拉反应。此后,他把针刺麻醉用到了肺切除手术上。针刺穴位由四十几个被他简化到几个,他还不满足,他想到用脉冲电流代替捻针以节省人力。他请人帮助造出了直流电治疗仪,这种仪器产生的脉冲电波是尖峰状的,频率高而每次持续时间短。辛教授提出,你们能不能改进一下,让脉冲的频率减少而每次电流刺激的时间延长,即将尖波改为方波以增加刺激强度、提高镇痛效果?研制人员按辛教授的要求改了。拿到临床一试,糟了:由于方波含有直流电的作用,针被电解后断在人体的穴位里了!在试图取出断针时发现,不仅穴位组织烧坏了,连断针都烧碎、取不出来了!这一失败反而使辛教授灵机一动:既然电流能把好组织烧坏,当然也能把癌细胞杀死了!有些晚期癌症患者,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在一起无法手术切除,如果用直流电杀伤癌细胞,是不是可行呢?辛教授的一个新研究课题就这样开始了,时间是70年代末。当时刚刚恢复研究生制度,辛教授也带起了研究生。先在动物身上做,然后扩大到临床,到1980年,关于电化学治癌的论文就问世了,并已积累了上百个病例。

机会被他争取到了。那时苏联做肺切除手术应用局部麻醉,这方法有很大缺陷,不能保证开胸手术的安全。辛育龄的导师鲍古士想开展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新方法,从德国购进一台全新的麻醉机,但没人会用。鲍古士便招收了一位女研究生,让她专门学习插管麻醉新技术。她对此项技术不够熟练,在麻醉手术中出过两次事故,使插管麻醉工作受挫,许多开胸手术停了下来,教授们十分着急。偏巧辛育龄会用这种麻醉机,那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缴获来的。于是辛育龄主动提出帮助那位女麻醉师,开展插管麻醉。当全麻技术顺利开展以后,苏联的教授们给辛育龄以很高的评价和信任,于是辛育龄便登上了手术台,不光是当助手,而且还在教授的指导下主刀做肺切除手术。到1956年回国的时候,他不仅完成了研究课题,还为三十多个青年肺结核患者成功地实施了肺切除术。留苏期间获得的宝贵的临床经验,为他回国后开展我国自己的胸外科事业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本文刊发于2000年7月21日的《北京日报》

抗战初期,他跟随白求恩在冀中和日寇周旋了三个月。受白求恩的影响,他成长为一个出色的胸外科专家,开创了新中国的胸外科。他在探索针刺麻醉方法时,发明了电化学治疗癌症的新方法,如今这方法已经传向全世界——他就是辛育龄教授。

今年春节,从一个朋友那里得到信息:辛育龄教授不久将赴台湾,去传授他用电化学治癌的新方法。5月底,辛教授才回来。我这次采访辛教授,就想问他一个问题:您是从什么时候拿起手术刀的。

流程编辑:u028

从1956年到“文革”中,辛育龄一直没有放下过手术刀。他改进和完善了肺切除手术,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大量的肺移植实验研究,并开创了肺及胸部肿瘤的手术研究。这一段时间他究竟完成了多少胸外科手术,他自己也说不清。在“文革”中,整他的人给他做了个统计,说他一共做了七千多个手术。于是他得到了一顶“只顾低头拉车、从不抬头看道”的“白专”帽子和一个“手术迷”的外号。

辛育龄是在白求恩的影响下,立志要当一名外科医生的。1942年,组织上满足了他的愿望,派他到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学习。1945 年抗战胜利。他随母校迁到东北解放区,1947年毕业。解放战争中和抗美援朝战争中,他都参加了战场救护工作。他用手中的手术刀,从敌人的枪炮中,抢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。

上一篇:央媒看武汉|我国科研团队取得场效应储能芯片研

下一篇:英杰电气(300820.SZ):拟投建新能源充电桩专业制造

Copyright © 2021 《电化学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